不吃药也能降血糖?是的,中医这种方法就能做到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医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范畴,这种疾病在中医学发展历程中就已经出现。
中医在消渴(糖尿病)的治疗上采用了多种方法,除了中药调理外,还包括耳穴贴压、按摩、脐疗等。这些中医特色疗法不仅能有效改善糖尿病的症状,还能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中医如何解读糖尿病?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多尿以及无力、消瘦,还会出现尿液有甜味的情况。现代医学可以通过检测血糖值来简单快速地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包括:饮食不当、情志失调、过度劳累、先天禀赋不足等。此外,有些人在感染新冠肺炎后也出现了血糖升高的情况,这也值得关注。
中医治疗糖尿病有什么好方法?
今天介绍一个不吃药也能降血糖的方法——艾灸,不但简单、方便,还能降低长期服用降糖药所致的毒副作用,值得被大家知悉。
1.胃脘下俞。糖尿病的首选穴位,就是"胃脘下俞",这个穴位是糖尿病的经验用穴、特效穴。出自《龙衔素针经》,又称为"胃下俞"或"胃管下俞",也被称为"胰俞"。《千金翼方》中记载:"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俞三穴各百壮"。
具体位置是:在背部,第八胸椎棘突下方,左右各开1.5寸的地方。通常使用艾灸5~15分钟。
这个位置恰好在膀胱经的背俞穴循行线上。背俞穴是身体内脏器官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体表反应点。通过精准地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有效地促进相关脏腑的功能,甚至在疾病状态下帮助它们恢复。
这与背俞穴和对应脏腑之间的神经分布密切相关。例如,胃脘下俞穴主要受T8神经的支配,而胰腺的感觉神经也主要是T8,运动神经则是T6至T10,这表明胃脘下俞穴与胰腺在神经分布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胰腺疾病患者在胃脘下俞穴区域常会感到明显的压痛。动物实验也证明,针刺胃脘下俞穴不仅能降低实验性家兔的血糖水平,还能显著改善胰岛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胃脘下俞穴的降糖作用,是通过刺激身体自身提高胰岛素水平来实现的。
2.脾俞穴。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个穴位。通常建议温和灸5~15分钟。
《类经图翼》中提到,脾俞穴主要用于泻除五脏的热,与五脏俞穴的作用相同。而《针灸大成》则指出,脾俞穴主要用于治疗腹胀、饮食后胸背痛、多食体瘦等症状。
在这里,脾俞穴的作用是泻除肺胃之火,而肺俞穴的补益作用则有助于和中养阴。
3.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脐下3寸处,艾灸时也建议温和灸5~15分钟。
关元穴则是任脉与足三阴经交汇的穴位,是人体元阴和元阳能量的集中地。艾灸关元穴旨在滋养人体的元阴。
4.太溪穴。位于足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通过艾灸3~7分钟,可以温和地调理身体。
太溪穴是肾经的重要穴位,被称为原穴。在中医理论中,原穴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关键点。太溪穴的刺激有助于滋养肾阴,增加体液,缓解干燥。
消渴症(糖尿病)与肺、胃、肾三个脏器密切相关,但肾脏的作用尤为关键。太溪穴和关元穴的刺激,意在滋养肾阴,补充肾气,强化筋骨,培养后天的生命力。
长期患糖尿病可能会引发周围神经病变,这种病变通常表现为下肢发凉、麻木、沉重和疼痛。这被认为是由于长期疾病导致的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络脉受阻,筋脉失去营养。
通常,这种情况以气阴两虚和血瘀为主要症状。长期下来,阴损伤及阳,导致阳气不足,无法温暖血脉,造成寒气凝结和气滞,络脉不畅,从而引起疼痛。
当出现神经病变时,除了上述穴位的艾灸外,还会增加三阴交和肾俞穴的刺激。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气血交汇点,能够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滋养肝肾。而肾俞穴则进一步滋养肾阴,增强后天的生命力。
艾灸不仅可以调节血糖,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同时在降低血糖的过程中,还能调整血脂指标(如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对糖尿病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也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日常生活中,还应当注意什么?
控制糖分摄入,维持心情的愉悦和积极,以及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另外,不应该过度限制饮食。有些人在发现血糖升高后,为了避免长期服用降糖药物,会严格限制饮食,几乎不摄入主食,只吃蔬菜。
这样虽然可以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可能导致营养不足,使人看起来苍白无光,身体虚弱。长期营养不良和元气不足对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
艾灸可以有效降低血糖,这种方法不仅成本低,操作简单方便,还能减少长期服用降糖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这是非常推荐的。
除了艾灸,还有其他多种方法,如按摩、耳穴疗法、中药方剂、腹部针灸、温针灸以及脐疗等。可以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的疗法,从多个角度和层面上调整身体,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