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医助人,以医交友,以医济世,以医传道

咨询热线

17792406934
手机:17792406934
电话:17792406934
地址:西安市灞桥区纺三路苏街商业街A3栋
邮箱:pengchen@haoantang.com

吴以岭:推动络病理论创新,挺起中医药脊梁

你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 健康养生

吴以岭:推动络病理论创新,挺起中医药脊梁

2023-10-24 11:07:05

中医药要自立于世界科学之林,就必须加强学术理论的创新发展,因为基础理论的创新可带来临床诊疗和新药研发等一系列创新。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周丽娜 编辑覃柳笛

1.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吴以岭

2023年5月,“中医络病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医络病学学科是当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学创立的新学科,其创立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

出身河北医学世家的吴以岭自少年立志从医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为中医药的发展“添一砖一瓦”。40余年间,他将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摸索出中医创新成果转化的新模式。

2020年,由其领衔完成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该年度医药卫生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通过‘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以学术理论创新指导临床组方,转化成新药,并通过循证医学研究加以证实和诠释,让中医药创新理论的科学价值得到临床、实验数据的佐证。”吴以岭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面对历史机遇,加强理论创新

《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看待当前中医药发展的整体环境?

吴以岭: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医学像中医药这样,在2000多年前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证治体系,对一个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如此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近200年以来,中医药确实面临过很艰难的发展历程。

中、西医两种医学是两种文化、两种认识论下的医学体系。西医崇尚实验、分析,在认识论上是还原论。中医药学是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化土壤的医学科学,指导思想基本上是“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核心是气、阴阳、五行,这决定了中医药是系统论、整体论。

19世纪至20世纪,中国国力虚衰,中国人到西方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科学和知识,不可避免地受到还原论思维的影响,对中医药的整体系统思维产生冲击。21世纪,认识到西医学还原论思维的局限性,生命科学研究到分子水平,但很多疾病仍然没有解决,世界医学界进而开始向整体论回归。

钱学森教授研究系统科学,对中医蕴含的整体系统思维非常推崇,站在世界未来科学发展的角度,他提出“中医的现代化可能引起医学的革命,而医学的革命可能要引起整个科学的革命”。

伴随着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面临最好的历史机遇。中医药在世界生命科学领域重新受到重视,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支持力度空前,这给中医药进一步发扬光大提供了机会。

《瞭望东方周刊》:面临这样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发展的着力点在何处?

吴以岭:目前,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极好的环境,但是一个学科的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学科生命力。中医药要自立于世界科学之林,就必须加强学术理论的创新发展,因为基础理论的创新可带来临床诊疗和新药研发等一系列创新。

中医发展史告诉我们,中医学术理论的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核心动力。传承至今并常用于临床的处方有几百首,无不是历史上重大创新理论的代表性方药。

将“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结合,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智慧。40多年来,络病学研究也遵循这一原则,始终保持中医药在“形而上”层面上整体系统的思维特色,但是又充分借鉴现代医学,特别是生命科学前沿进展的新技术和方法。这样才能产生重大创新性成果,造福人类。

历史的嘱托

《瞭望东方周刊》:你带领团队所构建的中医络病理论,被誉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典范”。早在1979年至1982年就读研究生期间,你就开始了对络病的研究,当时为何对络病有了研究兴趣?

吴以岭:改革开放后,我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研,当时外界对中医药的攻击很多,认为中医药是伪科学。我的导师晚年在病榻上写出寄语:“我们这一代是不行了,发展中医药的重任落到你们身上。”

面对中医药发展的低谷,应如何作出贡献?我在研究生期间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认为应围绕一个理论、一类疾病,做专题突破性研究。

我当时的课题是活血化瘀,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多药物不属于活血化瘀药,但是疗效非常特殊,都是通络的药。络病是非常独特的疾病,研究起来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但是并没有像中医的气血理论、脏腑理论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手抄了6000多张卡片,都是关于络病的。《黄帝内经》已提出经脉、络脉、络病等相应概念,但缺乏系统论述。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建了通络祖方,但是从汉代到清代没人再做理论性的系统研究。

清初名医喻嘉言写了首篇有关络病的文献《络脉论》,提到“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另一清代名医叶天士感叹:“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这都让我认识到络病研究的重要性和空白性。按照这样的思维认知,我把络病确立为终生的研究方向。

《瞭望东方周刊》:进行这种专题突破性研究时,你对中医药创新发展又产生了哪些思考?

吴以岭:毕业后,我进入河北省中医院心内科,把研究生期间积累的关于络病的研究,应用到中医心内科临床上。我在门诊中遇到了一个冠心病病人,其心绞痛发作很频繁,心肌缺血明显,我给她开了四付汤药,每付药有8克全蝎,全蝎是单独包的。病人回家后误把32克全蝎一次水煎喝下了,又把剩下的药分四次用完。平时是不会这样用药的,但她用药后治疗心绞痛效果却很明显。全蝎是通络药,这个病例给我很大启发,这也是通心络这一药物研制的开端。通心络1996年获批,200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解决了心绞痛当中血管痉挛的治疗难题。几年间,络病理论指导治疗临床疾病取得重大突破。

中医和西医推动创新的路径不同,西医是在实验室的发现,中医是面对临床病人,基于既往知识经验,提出新的理论假说。我总结为:“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

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

《瞭望东方周刊》:何谓络病?

吴以岭:“经”与“络”借用了古代水利学概念,其中“经”就像江河,是纵行于人体的主干,流淌着营养全身的气血津液;“络”则像从江河分流而出的支流沟渠,是网络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细小分支,通过络脉构成的网络将流行于经脉中的气血津液渗灌濡养到人体的五脏六腑、全身各处。

络脉按功能可分为气络、血络(脉络)。

血络是“脉”的分支,又称脉络,主要运行“血”,具有滋润营养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如心络缺血会发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脑络缺血会发生脑缺血、脑梗死。气络是“经”的分支,主要运行“气”,在络中运行的气称为络气,络气运行到某一脏腑又成为该脏腑之气。络气具有温煦充养、防御卫护、传导信息、调节控制的作用,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具有密切相关性。络脉发生病变并因此累及人体各系统脏器的病理状态则称为“络病”,络病分为八个证候类型:络气瘀滞或虚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热毒致络、络息成积、络虚不荣、络脉损伤。

络病治疗原则是“络以通为用”,治疗的关键是促进它流通,实的就通,虚的就补,补也能通。

《瞭望东方周刊》:你是如何构建起系统的络病理论体系的?

吴以岭:由于关于络病的文献少、零散,最初很难找到络病证治体系构建的切入点。后来我提出“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空间、时间和络脉功能的同一性来研究络病。

从空间上,指出络脉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从时间和功能上,研究气血运行的规律与发病之间的联系。建立络病辨证方法和“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提出络病证候和脏腑络病辨证论治。络病证治是构建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进而又发展出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两个分支,组成络病理论体系的三大理论框架。

《瞭望东方周刊》:络病理论在当代的医疗中有何独特性和优势?

吴以岭:疾病由浅到深,由功能失调到器质性病变这一段病理变化,是络病理论研究的重点,也是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医理论没有详细论述的地方。络病理论让我们在临床上有一个新的认识角度,从而完善干预策略,指导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呼吸系统传染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疗,这就是学术理论创新的价值。

微血管病变如何治疗一直是个难题。以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系列机制研究,更全面深刻地阐明了血管病变由外至内和由内至外的发病规律。研究证实,通络药物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心脑(糖)肾临床重大疾病的共性机制,通络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的核心机制,取得了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的重大突破。

气络学说指导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三大系统疾病防治及抗衰老研究,其核心内容 “承制调平”揭示了人体作为复杂巨系统,在生理、病理、治疗、转归不同阶段的内在规律,提高了内科慢性疑难杂症的诊疗水平。

以临床疗效证明理论创新价值

《瞭望东方周刊》:当前,中医药似乎正面临如何将疗效讲明白、说清楚的难题,如何解决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疗效评价的公认度、可靠性不被广泛接受的问题?

吴以岭:中医药要真正走向国际,先要解决创新,拿出过硬的疗效证据,让临床疗效的提升和研究证据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认可。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项目中有阜外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武汉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大量西医专家的参与,10年间积累了超过3.3万条实验数据,证实了通络药物对高危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斑块内微血管滋生、心律失常微血管损伤、心力衰竭微血管损伤等微血管病变均有显著干预作用。

例如,阜外医院先后用老鼠、兔子、小型猪做实验,结果是一致的:通心络可明显减轻急性心梗无再流。又通过随机、双盲、多中心的临床循证研究,把中药用到心梗抢救上。2022年完成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3797例临床循证研究”项目中,一半急性心梗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另一半患者加服通心络,通心络组的心梗死亡率降低30%。这项研究被评为世界急性心梗治疗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关注,使中医药创新走向国际,获得国际认可推进了一大步。

前不久,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在心血管领域的顶级国际学术会议——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作题为《芪苈强治疗慢性心衰的评估研究:研究方案及结果》的报告,发布了“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成果,引起国际专家广泛关注。该研究证实,芪苈强心联合标准化治疗降低慢性心衰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较对照组下降22%(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心衰恶化再住院风险),为改善慢性心衰远期预后提供了有效治疗药物。

同样是在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发布了一项他牵头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可降低射频消融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风险约40%,显著提高患者健康生活质量评分,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瞭望东方周刊》:络病研究走过40余年的历程,近年在理论的创新转化上有何亮点?

吴以岭:在气络学说研究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分支,即“精气神”理论。中医认为精藏于肾,肾精盛衰关系到人的生、长、壮、老一直到死亡的全过程。抗衰老研究是21世纪全世界健康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中医药可以在抗衰老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建立了络病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抗衰老中心,在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指导下研发创新中药八子补肾胶囊。研究显示,八子补肾胶囊可改善自然衰老小鼠的记忆力和肌肉耐力,逆转自然衰老小鼠增龄性的甲基化变化,显著降低其DNA甲基化年龄并延长其健康寿命。衰老小鼠服用该药11周,有效逆转了DNA甲基化年龄21周,约相当于人类年轻了15岁。

《瞭望东方周刊》:中医药国际化的前景如何?

吴以岭:多年来,我们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促进通络药物在国际的注册和销售,现在我们的中药累计在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注册批文并上市销售,还有50个国家在申报当中。大概在未来3年,世界上将有一半的国家有我们的中药注册销售,中医药完全可以走向国际。


Copyright © 2018-2035镐安堂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陕ICP备15010353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