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家解读浙江“长寿经”:每餐只吃7分饱 劳逸结合有门道
80岁的摇滚奶奶董四教在传递火炬。图据新华社
眼下,杭州第19届亚运会正紧锣密鼓进行,这其中涌现了不少神采奕奕的银发身姿:亚运火炬传递时有两位耄耋之年的火炬手——80岁的董四教和84岁的曹荣安,开幕式上有倾情献唱的60+艺术团,赛事中则有60岁的桥牌运动员戴建明……
人们十分好奇:浙江老人何以如此青春活力?他们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癸卯(2023)年百名中医祭祀轩辕黄帝大典近期在浙江丽水举办,来自全国的数百名中医专家集聚,以全省200位百岁老人为案例,辩论浙江老人身上蕴含的“长寿经”。
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浙江老干部艺术团亚运参演小分队彩排时合影
每餐只吃7分饱
作息规律是共性
丽水市缙云县杜桥村的陈宫明是被浙江中医专家们寻访的对象之一。他担任了40多年的村支书,有着60多年党龄,年逾百岁时依然行动自如、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连坐姿都是标准的“正襟危坐”。寻访时,老人向专家们透露:“我的生活很固定,每天雷打不动地6时起床、晚7时按时睡觉,下午运动1小时,到点了自己动手做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一生活习惯,是浙江大多数百岁老人所遵守的起居规律。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晓鸣介绍,“起居有常”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则,尽量保证规律作息,就会受益无穷。据该学会课题组调查显示,76%的老人睡眠在8小时以上,他们顺应生物钟,一切活动与生物钟的运转合拍同步。
不仅仅生活节奏平稳,长寿老人在餐桌上也是“严于律己”。王晓鸣主张“食饮有节”,她举例:缙云县新建镇大筠村伊伍妹享年102岁,她的后人陈华在《缙云百岁寿星》一书中载文:“外婆饮食方面偏清淡,由于年轻时经历过‘一丘菜头一丘芋,一冬一春无须开谷柜’这般无米可吃的艰难日子,因此习惯了吃饭七分饱,喜蔬菜少荤菜,特别喜欢吃豆腐、萝卜、毛芋、番薯、南瓜、土豆等。”
王晓鸣表示,这些长寿老人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目前生活环境各异,饮食偏好也不尽相同。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以上的百岁老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多吃,每餐只吃七分饱,真正做到了“食饮有节”“谨和五味”。
不怕“闲不下来”
劳逸结合有门道
日前有一则消息引发热议:据统计,日本70岁以上老年人就业率男女分别达到45.7%和29.4%。
其实在浙江,百岁依然劳作的老人,亦非少数。
在专家组的寻访中,很多老人认为,工作不仅是为了生计,更多代表着坚持劳动、强健体魄、创造价值。
“中医养生重视强体健身运动,但是更讲究和于术数、劳逸结合、动静有度。” 王晓鸣表示,无论是工作还是运动,强度因各人体质而异,但切勿劳逸失度。“决定健康状况的二因素,医疗卫生服务仅占8%,遗传等生物因素占15%,超过七成是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因素。”她还提到一点,长寿老人,很多都具备勤劳坚韧的性格。调查显示,多数百岁老人选择的锻炼方式是散步,占79%。除了散步以外,六成以上的百岁老人生活能够自理或基本自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知足常乐”易长寿
慈孝之风最养人
“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是《黄帝内经》崇尚的养生之道。王晓鸣和团队在“仙都”丽水调研时,感触颇深:黄帝养生文化已深深融入这片好山、好水、好空气中,此地被誉为“长寿之乡”是有道理的。
深入缙云后,王晓鸣对“盛世人添寿”的理解更加深刻。这里慈孝文化建设蔚然成风。许多村都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给予老人们全天候照料,志愿者们结对上门嘘寒问暖。此外,一系列的惠老措施和养老扶持政策,更是老人安享晚年、幸福指数逐年提升的重要保障。
当年,专家组在缙云县东方镇前金村寻访时遇到了百岁老人蒋菊仙。她未曾生育,领养、过继一儿一女,一家人其乐融融,无论孙辈、邻居,都喜欢跟她相处,也总能把她捧得天天眉开眼笑的。“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就是她作为一名普通百岁老人呈现的真实写照。
王晓鸣认为,长寿秘诀,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还要重视精神的调摄,知足常乐、容易满足是大多数老人的共性,而这样的心态不仅来源于老人自身“恬淡质朴”的良好品性,更离不开“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宜居环境与“百善孝为先”的康养氛围。
可见,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道法自然”等关键词,都在百岁老人身上得到很好的印证。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