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不是“治胃病” 如何从中医角度预防疾病?
何为治未病?《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灵枢》第五十五篇中亦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意思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往往在疾病还未发作的时候,便提前进行干预,而不是等它发作再来治疗。
现在讲“治未病”,可以有三层含义:
第一,未病先防,疾病还没有发生的过程中就采用预防性的措施进行干预;
第二,既病防变,疾病已经发生,但在它的初期就进行治疗,防止它进一步转变;
第三,瘥后防复,疾病治疗后虽初愈,但正气尚虚,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需要做好疾病后期的治疗与调理,巩固疗效,注意调摄,以防止疾病复发。
从古至今,中医“治未病”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也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思想,在现代医疗中主要体现在冬病夏治、体质养生及慢病管理三方面。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指在在夏季通过中医手法起到驱赶疾病、固元气、提升阳气和治疗未病的目的,“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内服、外治两大类,内服药物指的是常说的汤药、中成药以及代茶饮,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体质来辩证组方治疗。外用药物主要有“三伏贴”,也就是穴位贴敷或者局部贴敷,还有艾灸、温针灸、拔罐、药浴、推拿等一系列的方法。
体质养生
中医养生,先变体质。体质养生根据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把人体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9种体质,每种体质有其明显的特征,其养生方法也不尽相同,例如:
1.痰湿体质
体质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身重易倦、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可见精神抑郁、情绪低落等。
调养原则健脾利湿,化痰降浊。
养生要点要调节心境,以主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和工作,多与家人和朋友沟通。饮食以清淡为主,常食用具有健脾利湿、化痰降浊的食物,尽量减少肉类、海鲜等肥甘厚味之品的摄入。药物调养以调补肺、脾、肾三脏为重点,可用六君子汤、二陈丸等。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活动量应逐渐增强。
2.血瘀体质
体质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暗、身体刺痛、舌质紫暗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常心烦、焦躁、健忘或忧郁、苦闷、多疑,内心孤独感强烈。
调养原则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养生要点应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可常食桃仁、玫瑰花等活血祛瘀的食物,米酒、黄酒和红酒等低度酒可少量常饮。
可选用活血化瘀药物,如红花、丹参等,可选用四物汤、桃红四物汤等活血化瘀的方剂。可选择舞蹈、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方式加强体育锻炼。
中医“治未病”重视人的体质,对其体质状态进行辨识,通过中医中药的干预,及时调理偏颇体质使机体恢复到正常工作和健康的生活状态。从而实现“治未病”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慢病管理
目前,“治未病”逐渐开始应用于慢病管理。一方面对病前状态的人群,即具备与具体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或出现理化指标异常,但未达到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容易向疾病状态转归的一类人群进行慢病管理,常见的病前状态有高尿酸血症、糖调节异常、血脂异常、临界高血压、肥胖、颈肩腰腿痛、代谢综合征、更年期、经前综合征等。另一方面对疾病高危人群,即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进行中医慢病管理。
慢性病一旦形成就很难彻底治愈,而中医运用“治未病”的理论,通过运用运动、饮食、精神调节等保健养生的手段或方法,来减轻或消除慢性病人由不良生活习惯或精神、心理压力等“致病因素”导致的影响,使人体达到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的健康状况,维持“精神内守,真气从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想状态,从而实现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
在世界医学模式逐渐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的今天,“治未病”的理念与21世纪的医学理念不谋而合,而且中医治未病在长期实践中且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和义务在新医学模式下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红网